王家耀,带领团队研发中国历史上第一幅计算机绘制的地图,开启我国地图新时代;张立新,在生物光合作用领域追“光”三十年,为中国科技发展道路增添一道独特的“光”;傅声雷,助推土壤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初心笃定地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张治军,把科研写在祖国的广阔土地上,奋斗不止推动纳米材料产业创新……
科学家精神铸就丰硕科研成果。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学术积淀的河南大学,拥有一批有人生信仰、有家国情怀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变革性、迭代性、颠覆性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产出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让我们一起聆听河大科学家的故事,感受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奋进之路上的河大力量。
…………………………………………………………………………………………………………………………………………
带领团队研发中国历史上第一幅计算机绘制的地图,开启我国地图新时代;开创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建立地图数据库及应用专业,广育优秀人才、引领学科发展;建立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研发中国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突破外国技术封锁……这几件大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王家耀用经纬线勾画的人生地图中的几座高峰,但在这地图上,还有众多河流、小溪一般的点点滴滴,组成了他持之以恒、创新探索,熠熠生辉、发光发热的精彩一生。
1936年,王家耀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一个农民家庭。时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亡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家境贫寒的他只能一边干农活一边上私塾。在小学老师的影响下,他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通过努力,他从汉阳县新民中学考上全省唯一的重点中学——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度过了快乐而又艰辛的学习生活。中学时代的革命思想教育,为王家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重要作用,为他接下来的人生选择奠定了正确方向。
高中毕业后,王家耀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步入培养地图制图工程师的殿堂。大学生活的前两年,他和同学参与了战备地图制图生产,锻炼了地图制图的技能水平,更加坚定了从事地图制图专业的信心。怀着“为国家做事”的想法,他在大学期间刻苦攻读,寒假、暑假、节假日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王家耀相信“三分聪明,七分勤奋”,他五年只回家两次,独创“三个笔记本”的学习方法,即“上课听讲的课堂笔记本”“课后复习的笔记本”和“考试复习的笔记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自学为主的“研究性生产任务”带教学的研学式方法。废寝忘食的学习让他掌握了专业的地图学知识,为将来成为学科领军人物打下了基石。王家耀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被定为优等生,荣获三等功。196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中学老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观点的影响下,1961年,他毕业留校任教,实现了既当一名军官又当一名教师的梦想,为开启新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科技人生之旅奠定了基础。
地图制图一直是手工制图生产,强度大、耗时长、精度低,制作一幅内容复杂、精度较高的地图,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王家耀深感手工地图制图对学科发展、制图生产和战争指挥、发展规划的重大影响,希望能够改变制图技术落后的状况。1973年的一天,王家耀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计算机绘图》,这给了他深深的启发:“既然计算机能绘机械图,为什么不能绘制地图呢?”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王家耀开始筹办“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的教师队伍。
1976年,王家耀被任命为地图制图教研室主任,着手设计和筹建“计算机地图实验室”,组建师资队伍,购置设备。1979年,在王家耀的推动下,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本科专业创办,这成为我国从纸质地图到数字化地图,建立各种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里程碑,催生了一大批新专业的产生。
为了突破国外地理信息系统军用封锁,王家耀撰写立项报告,进行了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立项论证,由军工企业牵头一同进行设计研制。王家耀团队完成了需求论证、总体设计、装备研制、换代升级等系列任务,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软件研制理论与方法,研发了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的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研制与开发人才,为后续开发应用奠定了技术与人才基础,推动了“地图制图学”学科到“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王家耀与时代同步,不失时机地进行数据、大数据、时空大数据研究,得到社会和学界的认可与肯定。2002年,王家耀投入“数字城市”建设,2005年至2009年,他牵头组成的团队承担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以“数字苏州”建设方案作为基础,到兰州多个城市调研,召开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两部论文集,同时编纂了“数字郑州”规划方案。2016年,他进入河南大学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并在多个行业部门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7年,王家耀担任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推动构建信息大数据平台,成为河南省的智库,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未来他将继续从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针对大数据平台发展采用通用大数据平台+的模式,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崭新思路。
六十多载科研之路,王家耀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各类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和参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研究项目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6部,在地图学理论、数字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和时空大数据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他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对于奖项,他却表示“我做的还是不够的”。
漫漫科研路,攻坚又克难,王家耀始终在探索最先进的技术,绘制最精准的地图,把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和党的发展的“大事”业中,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贡献力量。
优秀人才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王家耀作为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大力弘扬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培养了众多造福国家、造福人民的栋梁之才。从教60余载,王家耀共培养硕士生60多名,博士生70多名,博士后领军、拔尖人才20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人才。他培养的学生很多成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军地领导,遍及地方政府、院校科研单位和军队研究所、测绘导航一线保障部队等单位。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科研团队被评为总参、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他先后被评为首届参谋部“人梯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教师是一份光荣而崇高的职业,其乐趣就是在于培养人才。指导学生与提高自己,这是一个无止境的互动和学习过程。”如今,王家耀已迈入耄耋之年,但年龄并不能阻碍他继续前进,他仍深耕在教坛,为中国地图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军事测绘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人才。“我最高兴的不是自己出了什么成果,而是学生的进步、成长和成就,他们代表着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未来!”2017年,81岁的王家耀任河南大学联合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的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在河南大学持续他的教学生涯。在从研究院到食堂的路上,往返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王家耀和学生经常边走边谈工作,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在培育学生的同时,王家耀也不忘时刻提升自己。执教60年来,他经常阅读俄文、英文专业期刊和专著、国际会议论文集,积累包括当今科技动态、“互联网+”与大数据、智慧城市、军事思想和装备等各类知识。2020年疫情期间,王家耀仍坚持工作,完成了一本专著,五篇论文。活到老,学到老,王家耀持续全方位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始终走在学科发展最前沿。
从军从教从事科研工作六十多年,王家耀始终坚持登高望远,脚踏实地,尊重科学,开拓创新,创新唯实的人生格言。王家耀的一生,不懈追求、探索创新,是为地图学研究甘于奉献的一生,从手工绘制地图到与时俱进创新地图学,他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他在人生地图上不断续写着坚守的长度,积累着生命的厚度。(通讯员 吴孟坤 刘辰辰)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