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我校举办姚雪垠文学生涯70周年图片展

作者:刘建民    日期:2017年04月24日    点击:[]

 

副校长孙君健(右)代表学校向姚海天(左)先生颁发了荣誉证书

2017年4月19日上午,由我校档案馆、文学院与开封市文联、汴梁晚报、邓州市姚雪垠文学馆共同主办的“追求•奋斗•文学马拉松——姚雪垠文学生涯70周年图片展”在我校校史馆举行。副校长孙君健、姚雪垠的儿子姚海天,河北大学阎浩岗教授、开封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樊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金聚泰先生,以及我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图书馆、档案馆、文学院等单位主要领导出席开幕式。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及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师生计4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档案馆馆长齐彦波主持。

开幕式上,孙君健代表学校向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姚雪垠家属及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孙君健表示,原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姚雪垠先生是我们河南大学的杰出校友,是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1929年至1931年在我校学习,并从此走上了文学和革命的道路。今天,在姚雪垠先生母校河南大学举办这个展览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姚雪垠先生的深切怀念,更是为了激励当代大学生以姚雪垠先生为榜样,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河大精神,用手中的笔书写伟大祖国更加璀璨的历史新篇章。

姚雪垠之子、中国青年出版社原编审姚海天今天显得格外激动。他在发言中说:感谢这次展览的主办方和给予支持的河大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父亲对河南、对开封、特别是对河南大学感情深厚,他常说自己的文学生涯是从河大起步的。我父亲说,“我不能忘记河大预科两年的学生生活,这是我一生道路开始的地方,对我以后的学习起了启蒙和引路作用。”今天这个展览在父亲88年前求学的母校展出,意义特殊。图片内容反映了父亲在抗战前、抗战时期和解放后几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历程,虽然充满曲折坎坷和艰难,但他的追求、抱负、理想、信念和认真、勤奋、刻苦、执着,可以说是百折不回,始终如一。强烈的爱国心,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贯穿了父亲的一生。展览传播了正能量,希望对青年学子有教育和励志作用。

樊城先生,文学院副院长白春超教授,文学院2014级苏杭同学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言。作为学生代表,苏杭同学在发言中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姚雪垠爷爷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的精神,始终为祖国的命运、社会的进步而思考和写作的坚持。并从洋溢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中收获知识,启迪思想、荡涤灵魂,汲取无穷的力量。

开幕式上,姚海天先生分别向我校档案馆、图书馆和文学院捐赠了姚雪垠著作近百本,孙君健代表学校向姚海天先生颁发了荣誉证书。

本次图片展览共设24个展板,图片300余张。展期为一个月,分别在明伦校区校史馆、金明校区图书馆一楼大厅进行。展览期间还先后邀请了《李自成》研究学者、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阎浩岗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詹玲副教授分别作了《小说史视野中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姚雪垠对当代文学的贡献》两场讲座。两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赢得了大学生的一致好评。

1929年春天,不到十九岁的姚雪垠来到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在河南大学,姚雪垠刻苦学习,积极接受着各种新思想、新知识。他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或文学家。同年,他在《河南民报》副刊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涉足文坛。1930年,因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姚雪垠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斗争中表现十分突出,被反动当局视为共党嫌疑逮捕,而后被保释。1931年离开学校,从此结束学生生活,在北平、河南等地以写作、教书为生。七七事变后,大敌当前,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姚雪垠先生回到开封与河南大学师生嵇文甫、王阑西、吴强等创办《风雨》周刊,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宣传拒敌御侮,鼓舞抗日民众,为轰轰烈烈的民族战争吹奏起进军号角。1938年底至1942年五年间姚雪垠先生一直在抗战前方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在抗日烽火中创作了200多万字的抗战作品,影响广泛。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教授、副教务长。文革结束后,任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等职。姚雪垠先生在70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10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被茅盾誉为“文坛飞将”。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起,历时40余年,约330万字。此外他还创作了《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重逢》、《差半车麦秸》等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