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史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正文

河大科学家故事 | 傅声雷:深耕大地的生态建设者

作者:    日期:2023年12月25日    点击:[]

河南日报客户端2023-12-24 21:07:05

“在国家发展中,要做一位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声音洪亮,目光坚定,傅声雷说出心中所想。耕耘生态学科边界,扎根华南地区和中原大地二十年,潜心科研、精心育人……虽已站在行业的最高处,“国家杰青”“中原学者”傅声雷教授依然孜孜不倦,追求卓越。

心怀家国,奔赴广袤大地

1965年,傅声雷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小山村。“我喜欢和自然打交道的感觉。”听蛙鸣见溪流,闻花香食野果,在“花炮之乡”长大的傅声雷从小就与土地和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傅声雷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到美国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土壤生态学顶尖学者,多年来的刻苦钻研也让他取得了众多创新性科研成果。

2004年,两位硕士导师的深情召唤让傅声雷回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尽管当时有国外高校向他发出邀请,但他还是带着家人毅然回国,积极投入到国家生态学科的发展建设之中,从此开启在土壤生态学研究领域新的长征。

担任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站长后,傅声雷深感重任在肩。在五十公顷的荒地上辛勤开垦,多年艰辛研究终育沃土,傅声雷和他的团队率先创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大尺度生态恢复野外控制实验研究平台,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引领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野外控制实验研究,并牵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6年,傅声雷放弃了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带着自己的助手张卫信和邵元虎博士重新出发,以 “攀登计划”特聘教授的身份加入河南大学,在中原大地继续推进生态地理学的研究。

呕心沥血十多年,傅声雷在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自2004年回国伊始,他带领团队先后建立了世界首个“林冠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野外实验平台。

1.jpg

潜心科研,打开土壤“黑箱”

科学研究上天入地,哪里有课题,哪里就有科学家群体的奋斗身影。傅声雷则将他的目光聚焦于土壤,聚焦于生态。中原粮仓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而河南省的大多数耕地都是中低产田,如何有效利用土壤生物的调控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成为傅声雷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遍遍走过那片熟悉的试验玉米田,一次又一次俯下身子向地下挖掘,傅声雷和团队成员亲自下地收集土壤数据,多少个夜晚,他们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观察、记录,最终成功建立了土壤生物调控﹣未来农业研究控制系统(SBB-FARMS),构建起新型“土壤食物网调控农业模式”,利用土壤生物的调控作用,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化肥的输入和碳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从“跟跑”到“并跑”,到如今在某些领域“领跑”,中国科学的飞跃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自主创新。每每进入山林,傅声雷内心的情思,总为土壤的数据所牵动。望着祖国大地上的绿水青山,他深感使命在肩。

蚯蚓作为重要的土壤生物,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蚯蚓是促进土壤氮“净流失”还是“净固存”?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傅声雷的团队不仅解决了这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还以土壤食物网的线虫为研究对象,从能量流动和元素循环的角度,探究了地上植物对地下生物的影响,为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信息。

从华南地区奔赴中原大地,傅声雷和他的团队兢兢业业,为了祖国的绿水青山辛勤耕耘。怀揣百分之百的热情探索无限可能,争做走在国际前沿的生态研究者。

2.jpg

言传身教,播种育人讲坛

在祖国的大好河山耕耘,也在育人的讲坛上播种。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傅声雷引领着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走向卓越,投身建设美丽中国的事业。

如今已被评为教授的张卫信,是傅声雷回国后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傅老师做什么事情都精益求精,治学态度严谨,执行力超强,特别注重细节,给我们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除了研究生课程,傅声雷还会给本科生上课。他和几个教授一起组织学科领域的前沿课程,为学生讲授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术上精益求精,傅声雷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学生。“课,要给学生上好,论文,要给学生改好。”无论任何时候,傅声雷都把教书育人当作他的第一要务。他说,做什么事儿都要认真,要精益求精。这一点,他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尤其明显。几乎他每个学生的记忆里,都有傅老师给“处处标红”的论文。

为了验证自己设计的水驱法测根系呼吸装置的可靠性,傅声雷曾带队到广东鹤山的野外定位站开展根系呼吸昼夜变化的测定实验。大家一起摸黑上山,用应急灯照明,小心地把树根刨出来。这个工作需要十足的耐心与细心,但在最后一次的根呼吸测试时,意外却发生了——一名同学不小心踩空,刚好踩到根上面。“当时大家心里一紧,但傅老师没有责怪任何人,反而鼓励并带领大家重新选了样方,小心地刨出了另外一大簇根系,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过去这么多年,张卫信依旧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包容,傅声雷鼓励学生大胆地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前行。

一次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突破背后,是砥砺奋斗心,是铮铮报国志。傅声雷一直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编辑在他的微信签名栏里。从华南的赤壤到中原的黄土,傅声雷坚定不移地助推土壤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将汗水撒在脚下的土地上,始终如一地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将基础科研领域做到“显山露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傅声雷将继续在土壤生态学的海洋中劈波斩浪、奋楫远航。(通讯员 李娜 王文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