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史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正文

河大科学家故事 | 赵俊伟:为国家科研和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    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点击:[]

河南日报客户端2023-12-30 20:42:08

《礼记》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何时,“求新”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求新方能求变,求变方能突破,突破方能发展。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科技创新的进程牵动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脉搏。

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俊伟教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不断求索,在多金属氧簇功能材料设计合成、发光及光学传感、电化学生物识别器件和抗癌药物活性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展现出为国奉献、锐意进取的教师风范。

3.jpg

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止前行

赵俊伟在科研领域的发展与成绩始于河南大学。1998年,考入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后,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他借助学校科研育人的良好氛围,接触和关注到了国际科学前沿,看到了多彩的学术天地,并在本科阶段取得了优异成绩。“河南大学的创新土壤,张治军、董学芝、牛景杨等教授的创新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赵俊伟说。因此,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在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赵俊伟怀着一颗“科研心”在科研领域坚持创新精神,一路飞速成长。2004年,还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赵俊伟,以12篇学术论文、5篇会议论文——其中10篇被SCI收录的突出成绩,斩获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自此,赵俊伟便决心投入科研事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迎接110周年校庆,2022年,河南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河南大学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拍摄“河大科学家故事”系列短视频,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赵俊伟以“材料寻路者”称号位列其中。赵俊伟始终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和精神境界,在攻坚克难中表现出不平凡的光芒,这道光芒为他注入了不平凡的力量和永恒的信念,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生生不息的能量。在多金属氧簇材料合成、组装、光电和药物活性评估等研究方面,他希望设计合成新材料,从原子和分子层面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而发现材料结构和性能间的构效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科研道路上,赵俊伟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先后在国际化学及能源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基金项目15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3项。取之于校,用之于校,奉献于校,他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展现了河南大学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1.jpg

在金属氧簇基水系锌离子电池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创新精神是一种不囿常规、勇于探索的态度,要求我们善于提出新的问题,开拓新的可能,不断追求卓越、追求进步、追求发展。创新精神,是一个人保持昂扬锐气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持续进步的重要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路源心始,心并路长,秉持创新的信念,赵俊伟以创新为灯、挑战为杖,在一次次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将它打磨耀眼,照亮人生。“作为化学工作者,要具备创新的精神。许多研究结果,不是大家做不到,往往是没有想到。”赵俊伟说,“这就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星芒点点,汇成大时代的灿烂洪流,一切令人惊叹的不凡,其实都来自每一个平凡点滴的坚守。赵俊伟对创新孜孜以求,基于多酸新材料的两大特性--强酸性和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赵俊伟开展了水系电池和电化学器件的研究,将多钒氧簇材料应用在水系锌电池领域,获得“充电次数可达4万次”的突破性研究进展。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水系锌离子电池工艺简单,并且具有成本低、安全环保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其实现工业应用,可避免对锂原料进口的过度依赖,为社会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新动力。

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对某些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相对落后,赵俊伟等科学家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钨、钼、稀土等丰产资源开发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型材料,进而实现高效利用,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赵俊伟所在的课题组在高核稀土嵌入钨氧团簇的组装及功能化的方面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上发表。

这样的优秀成果离不开赵俊伟对科研的痴迷,他经常探索研究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不断翻阅一篇篇文献,从中寻找创新思路。在教学任务上,他每日早起指导学生论文,熬夜思索科研课题,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也对赵俊伟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静脉血栓一度危及生命。赵俊伟的学生刘建彩与其他大多数人都曾打电话劝说他好好休息,然而病床上的赵俊伟仍然挂念着学生的学业,强撑着完成每日的科研任务。

2.jpg

教学和科研应统筹兼顾,二者相辅相成

曼德拉曾说:“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教育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起着关键作用,人才与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毕业后,赵俊伟心怀“反哺之情”,回到了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他认为:“对大学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都是非常重要的。”钱伟长院士曾经讲过,你不讲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你就不是好教师。赵俊伟希望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二者相辅相成。从教不久就开始探索科研育人之路的赵俊伟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他鼓励、指导本科生及早参与科研活动,从大一开始就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增强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的能力,坚持探索科研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院工作十余载,他指导30多名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资助多名本科生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提供考研面试差旅费用,给实验室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补贴。当学生们在学业上遇到难题,感到迷茫困惑时,赵俊伟会给予及时的指引和鼓励,像一盏明灯帮助学术度过难关。赵俊伟曾说道,“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热血献给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青年人才。在教学这条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只为学生”。

在赵俊伟的带领下,他的学生一次次站上领奖台,让创新之光照亮青春梦想。他指导的本科生马杏登上了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领奖台;从他的课题组走出的不少本科生,先后被保送或考至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在科研育人这条道路上,他心胸开放,对资质不一的学生因材施教;他待人宽厚,在学术问题上尊重学生的见解。赵俊伟无愧于“科研引路人”的称号,是河南大学倾力培养创新力量后备军之路上的一员干将。

赵俊伟常说:“作为一名导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授本科生《无机化学》这门课程时,赵俊伟总是在上课时加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并建立科研报国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赵俊伟常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们谈心,分享自己学习、科研过程中的切身经历,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经验教训,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并给出建议。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加强,我相信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中国将会涌现出一大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优秀科研成果,届时我国的社会状况、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都会得到显著改善。”赵俊伟表示这是所有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心愿。为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赵俊伟和无数科学家一样,他们呕心沥血,只争朝夕。(通讯员 赵晓芳 丁一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