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访秋(1909.10-2000.7),原名维焜,字仿樵,笔名访秋,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乡梁沟村人,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河南大学文科学人的杰出代表。从1940年到2000年,任先生在河南大学工作生活了60年,为河南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任先生主要从事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其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国新文学渊源》《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中国近代文学史》等,已成为现代学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任访秋先生伏案研究
历经坎坷而信念笃定
从1940年初到1949年秋,任访秋先生跟随河南大学度过了10年四处漂泊的流亡办学生活。从嵩县的潭头镇,辗转到淅川县荆子关,再播迁到陕西宝鸡的石羊庙,最后迁回开封。1948年7月随学校南迁苏州,一年后又从苏州回到母校。这10年他经受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1950年加入开封市民主同盟并被评为正教授。1956年担任中文系副主任,翌年担任市民盟主委。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职务均被免去。从1958到1971年,由于右派问题和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任先生不仅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1978年12月,任先生被错划右派问题得到彻底纠正,担任中文系主任并开始招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之后,先生先后担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民盟主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河南省文学学会会长、省文史馆名誉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顾问等职,并被评为一级教授,被国务院命名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虽然经历了旧中国的战乱、饥饿、迁徙无所和新中国的思想改造、反右、“文革”等风雨历程,但先生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始终以学术研究为生命,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在孜孜不倦地教书和研学之中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献身学术的科学家精神
任访秋先生是一个为学术而生的人。先生毕生精力都用在读书、教书和研究上,一生以教书与著述为业,先生德高望重,先生的学术著作,已经成为现代学术史上的宝贵财富。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以及思想史、学术史等多个学术领域辛勤耕耘,在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学三个领域都有深厚造诣,成果丰硕,做出了富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贡献。如果以1927年发表《杨柳与文学》等3篇论文为起点,到1996年因视力急剧减退不能再进行写作为终点,先生的学术生涯持续了70年。这几十年间,从青年时期受到嵇文甫、胡适、钱玄同、周作人、鲁迅等大师的教育和影响,沉湎于学业,立志于学术研究;到中年时期敬仰陶渊明的为人,以其为立身处世的楷模,淡泊名利,洁身自爱,其学问和人品深得学生们的敬慕;到晚年学问精进不息,厚积薄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0年7月3日,任访秋先生因病在开封逝世,享年91岁。任先生恪尽职守,殚精竭虑,把毕生精力都献给自己所挚爱的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这种意志坚定、治学严谨、献身学术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