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校史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史馆>>河大校史>>正文

民国时的河南大学校长对学生说些什么(一)

日期:2025年04月02日作者:冻梅(素卷观澜)来源:暂无 已访问:责任编辑:于利梅


虽然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危机重重、战乱和动荡不止,但体制变革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民国时期的大学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逆势成长,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初创于1912年的河南大学(1930年始更名为河南大学),在民国期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公认的办学成绩。曾经在1935年6月至1938年9月担任河南大学校长的刘季洪先生说:“我主持河大前两年正当抗战前夕,全国上下奋发图强,各项建设突飞猛进,也正是我国大学教育积极发展的时期。在我国大学中,河大是创立较早的一所大学。所以我接任时,河大就有文、理、法、农、医五学院,学生一千余人,当时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所大学。校本部的校舍多为新式楼房,所有教室、实验室、礼堂、图书馆、教授宿舍、学生宿舍都达相当水准。而宫殿式礼堂的雄伟,以及牌坊式校门的堂皇,在当时各大学中要算首屈一指了。”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河南大学已经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六个学院十七学系,学生2155人,而护理、助产、工业等附属学校学生尚不包括在内,“几成为华北学院最多,校园最大之大学”。

早在1931年,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编辑发行的报纸《中国学生》在介绍河南大学时即称“河南大学是我们西北最高的学府”:

甚至当时的教育部,在1942年向行政院呈报的“将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文件中,评价“河南大学现为华北唯一最高学府”

时至今日,对中国大学研究具有深厚造诣和成果丰硕的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也曾多次赞誉民国年间的河南大学在全国学界的影响力。

河南省长期处于战乱的中心地带,经济落后,民不聊生,高等教育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初创的三十多年间,在异常艰难的局面下,河南大学却办得有声有色,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培养了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而且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其中,作为学校的核心领导者,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所大学的兴衰,往往与校长的格局、魄力和能力紧密相连。历任河南大学校长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取得的功绩值得我们梳理、总结并“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来源:公众号 素卷观澜)




关闭